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

跨世紀的光芒 金菩提葉特展金色畫廊展出

你能想像在菩提葉上作畫是什麼樣的樣貌呢?在南投草屯鎮的金色畫廊裡,正在展出盧俊達的金菩提葉特展,畫家深切感受到上帝佛陀菩薩聖者的慈悲愛心,將這福至心靈的感恩感動,透過畫作展現佛像莊嚴之美。
以展出超越時空,內蘊光能藝術作品的金色畫廊,為了造就善的美好生命契機因緣,目前在畫廊裡,展出當代藝術家盧俊達的金菩提葉畫,系列特展。
16歲開始學油畫的藝術家盧俊達,在28歲那一年,受到禪宗師父點化後,開始禪修從事佛像畫作,為了對佛藝術表達虔誠尊敬,用寶礦石融合膠彩,在菩提葉上創作佛像畫,是台灣第一人,也是世界目前唯一用此方式作畫。
因為經常在夢境中看到佛的金身周圍菩薩圍繞,讓他立志終身以畫佛像來供養佛,畫廊內總共展出38幅作品,每一幅都是用鑽石藍寶石紅寶石翡翠,鑲在作品上,有些是純金壓膜創作出佛祖畫像,其中這一幅西方三聖畫作,鑲了2000顆鑽石,佛祖眉心鑽石經過CIA認證,整幅畫從創作到完工花了將近一年時間,欣賞禪畫感受佛菩薩的法喜慈悲,為芸芸眾生帶來另一種藝術饗宴。


資料來源  http://www.bltv.tv/news/?f=content&cid=9973

冥想不僅可紓壓 還能增強身體免疫機能

現在人工作壓力大,需要更多的紓壓管道,於是有越來越多人開始學習冥想、靜坐等古老的方法。一項發表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的研究發現,透過冥想或是靜坐等方式,可以對我們的身體有相當大的助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可以改變免疫系統,降低血壓,並且增強認知功能。(圖片翻攝自Daily Mail網站)
在東方的宗教或是靈性修練當中,靜坐或是冥想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而且逐漸在世界各地蔚為風潮,被很多人用來紓解龐大的生活壓力。哈佛大學跟久斯塔斯李比希大學(Justus Liebig Univeristy)的研究人員發現,冥想除了可以幫助提升免疫系統外,還可以讓心理健康,證明冥想不是一個空泛的方法,而是一個有效的技巧。
主導這項研究的布麗塔(Britta Hazel)博士表示,之所以要研究這個主題,是為了要揭開古老宗教提到「正念」的科學性,如果可以清楚這些方法對身體的好處,未來醫師就可以用這些方法幫助病人。目前研究團隊正在更進一步的探討,如何將冥想用在醫療與日常生活中,並且發揮最大的功效。但是仍有不少的科學家對於冥想,抱持著懷疑的態度,認為冥想對身體的好處被誇大了。

資料來源: 

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大腦結構與功能

結構與功能 內容
大腦皮質 (Cerebral cortex)
• 思考
• 自主性運動
• 語言
• 推理
• 知覺  "cortex" 這個字在拉丁文中所代表的意思是 "樹皮", 這是因為大腦皮質是由神經細胞所組成厚約僅2~6公釐的組織, 左右半球的皮質區是靠胼胝體互相連接。
小腦 (Cerebellum)
• 運動
• 平衡
• 姿勢調整  "cerebellum" 這個字在中所代表的意思是 "小腦", 位於腦幹的後方。 小腦和大腦皮質區一樣,也有所謂的半球結構。
腦幹 (Brain Stem)
• 呼吸
• 心跳
• 血壓  腦幹指的是位於丘腦與脊髓之間的區域,其中包含了medulla, pons, tectum, reticularformation及tegmentum等部份。
丘腦 (Thalamus)
• 感覺
• 運動  丘腦負責接收來自感覺器官的訊號,並將之傳達至大腦皮質區。又稱視丘。
丘腦下部 (Hypothalamus)
• 體溫
• 情緒
• 饑餓
• 口渴
• 心跳節奏  丘腦下部是人體內的溫度調節中心,可以感應體溫變化並適時給予調整。又稱下視丘。
邊緣系統 (Limbic System)
• 情緒反應  邊緣系統包括了杏仁核(amygdala),海馬迴 (hippocampus),乳頭狀體 (mammillary bodies) 以及cingulate gyrus等區,此系統在情緒反應的控制上非常重要。
海馬迴 (Hippocampus)
• 學習
• 記憶  海馬迴屬於邊緣系統的一部份,在記憶和學習的腦部功能上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基底神經結 (Basal ganglia)
• 運動  基底神經結實際上是globus pallidus, caudate nucleus, subthalamic nucleus, putamen和substantia nigra等區域的總稱, 在運動協調上有著重要的角色。帕金森氏症的產生原因即是此區域發生病變所造成的。
中腦 (midbrain)
• 視覺
• 聽覺
• 眼球運動
• 身體運動  中腦包含了superior colliculi, inferior colliculi及red nucleus等區域。
資料來源     http://emotionalbrainnctu.blogspot.com/2011/02/brain-anatomy-and-functions.html

打坐可在八周內改變大腦結構

由馬薩諸塞州總醫院(MGH)一個研究小組主持的一項研究發現,接受僅8個星期的打坐練習就可對大腦主導記憶,自我認知,同情和應激狀態的區域產生可以觀測到的變化。這項研究將發表於1月30日的《精神病學研究:神經影像》。

“雖然可以想見,打坐容易使人平靜和放鬆,但是打坐者長期以來一直聲稱,打坐還提供了日常生活中認知和心理上的好處。”該研究的資深作者,麻省總醫院精神科的神經影像學研究計劃的薩拉.拉扎爾博士說, “這項研究表明,打坐者感覺更好不只是因為他們花時間放鬆了自己,大腦結構的改變可能是背後的因素。”
拉扎爾小組和其它以前的研究發現經常打坐的人和一般人在大腦結構上有區別,他們觀察到經常打坐的人的大腦皮質在與關注度和情感融合有關的區域變厚。但是以前的研究對這些差異是否來自打坐沒有定論。
在這一研究中,他們利用磁共振成像對16位參與實驗者的大腦在參加實驗前和實驗結束后兩個星期分別照像並加以比較。在打坐練習中,參與者在每周的聚會中練習留心(mindfulness)冥想打坐,此外要求他們記下自己每一天練習的時間。他們還對一個對照組在相同時間作了類似的核磁共振照像。
打坐參與者報告他們平均每天練習留心打坐27分鐘。對磁共振圖像分析主要集中在以前研究發現打坐練習引起大腦結構不同的區域。發現海馬區灰質密度增加,而這一區域在學習和記憶的發揮重要的作用。另外,與自我意識,同情心和反省相關結構的灰質密度也有所增加。參與者報告的壓力減少與杏仁核灰色物質的密度降低呈正相關,這是眾所周知在焦慮和壓力發揮重要作用的區域。但與自我意識相關的島頁結構則沒有發現有變化,雖然在早先的研究中發現了變化。作者認為,這些區域的變化可能需要長期的冥想練習。而對照組中則沒有觀察到這些變化,表明這些變化不是隨着時間的流逝而引起。
“這項研究引人注目的地方是看到了大腦的可塑性,而且,練打坐我們可以主動改變大腦,並能增加我們的幸福和生活質量。”論文的第一作者,麻省總醫院和德國吉森大學的研究員布麗塔.赫則爾博士說,“其它研究顯示,在不同的患者人群,冥想打坐可以顯著改善各種癥狀,我們現在研究大腦中促進這些變化根本機制。”
邁阿密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阿米什.傑哈博士說:“這結果揭示出以留心冥想為基礎的練習的機制。它表明,壓力體驗不僅可以通過一個8周的訓練計劃減輕,而且這些變化對應了大腦杏仁核結構的變化。這一發現為進一步研究通過心理減輕壓力,防止壓力有關的疾病,如創傷后應激症打開了通道。”。
【新三才首發,轉載請註明新三才】
資料來源   http://www.newsancai.com/big5/science/5-discovery/32680-2011-01-22-02-09-23.html